Rev. Dr. Benedict Kwok Hung-biu

Rev. Dr. Benedict Kwok Hung-biu

James Cheung Professor of Theology

Vice President (Administration)

Chief Editor of ABS Bulletin


 

  • B.D., South East Asi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1986)
  • Th.M., South East Asi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1991)
  • Th.D., Universität Hamburg, Germany, (1997)
  • Guest Lecturer, Dept. of Theology Ethics, Universität Erlangen- Nürnberg, Germany, (2007-2008)
  • Visiting Scholar, Dept. of Theology,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Germany, (2014-2015)
  • Pastor (non-staff), The Fairview Alliance Church, Hong Kong, (2000- 2002, 2005-present)
  • Consulting Pastor, C&MA Shuen Tak Church, Hong Kong, (2013-present)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2000-present)

Rev. Kwok specializes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German theologian Wolfhart Pannenberg and the theology of Jürgen Moltman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Rev. Kwok stresses on integral theological thinking, thinking about issues and situations of the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blical theology, church history, doctrine theology, spirituality and ethics. Through the theologies of Martin Luther, John Calvin and contemporary German theologians, Rev. Kwok develops his theology, spiritual theology and ethics. In recent years, he begins his research in the theology of the Confessing Church, studying theologies of Karl Barth, Dietrich Bonhoeffer and Hans Joachim Iwand.


e-mail: kwokhb@abs.edu


 


書籍

  1. Von der historisch zur trinitaetstheologisch begruendeten Christologie Wolfhart Pannenbergs, Ammersbek bei Hamburg: Verlag an der Lottbek 1997.
  2. 《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 (2002 第二版)。
  3. 《眾聖頌禱》。香港:基道出版社,2003。
  4. 《朝向整全的神學思考》。香港:天道書樓,2004。
  5. 《申命記—受教與蒙福》。香港:天道書樓,2005。
  6. 《莫特曼三一神學》。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7. 《事奉生命的建立》。香港:基道書樓,2007。
  8. 《屬靈品格的建立》。香港:基道書樓,2007。
  9. 《朝聖心曲: 崇拜與聖樂對靈命成長的作用》。香港:天道書樓,2008。
  10. 《基督信仰漢語神學芻議》。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
  11. 《朝向職場神學的建構》。香港:德慧文化,2011。
  12. 《生命師傅: 神學教育與生命建立》。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
  13. 《門徒生命的陶造—認識作門徒的呼召、代價與成長》。香港:基道書樓,2019。
  14. 《憑信而行:陪伴允行的心路歷程》。香港:建道神學院,2021。
  15. 《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香港:建道神學院,2022。
  16. 《十二小先知書品讀》。香港:播道出版社,2023。 
  17. 《與神同行的人生》。香港:播道出版社,2023。 
  18. 《在變幻時代中的信仰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23。 
  19.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香港:建道神學院,   2023

 
個人編輯書籍

  1. 《諄諄善諫的修士 -- 聖伯爾拿》。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合編書籍

  1. 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2. 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下)》。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3. 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上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2,2006(二版)。
  4. 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下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3。
  5. 盧龍光等合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
  6. 伍渭文主編。《路德文集 第一卷》。香港:香港路德會文字部,2003。
  7. 黃錫木、郭鴻標主編。《憑你恩言—實用基督徒生活手冊》。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2005(二版)。


 中文書籍文章(部份)

  1. 〈潘能博的神學思想及其對華人宗教文化處境的啟迪〉。鄧紹光編。《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香港:信義宗神學院,1999,頁51-92。
  2. 〈歐洲大陸宗教改革思想對英格蘭教會的影響〉。鄧紹光主編。《回到根源:福音信仰與改教精神》。香港:基道出版社,1999,頁160-164。
  3. 〈對何光滬教授的“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及“漢語神學的方法與進路”兩篇文章的回應〉。楊熙楠編。《漢語神學芻議》。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149-165。
  4. 〈莫特曼的三一式十架神學的反思〉。《千禧十架:中國宣道神學院十架神學論文集》。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2000,125-137。
  5. 〈巴特如何理解教義學系統〉。鄧紹光、賴品超編。《巴特與漢語神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123-136。
  6. 〈整全的神學思考〉。鄧紹光編。《在信仰之思的途中,一群年青神學人的神學告白》。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3-21。
  7. 〈莫特曼的千禧年與萬物更新的終末論〉。鄧紹光主編。《千禧年:華人文化處境中觀點》。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0,143-166。
  8. 〈基督教的「內在與超越」神觀 -- 對劉述先「純粹超越神觀」的回應〉。賴品超、李景雄編。《儒耶對話新里程》。香港: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1,頁302-320。
  9. 〈軒爾遜整合靈修觀對華人教會的啟迪〉。鄧紹光編。《與造物者同遊 -- 當下靈修體驗》。香港:紐約神學教育中心,2002,頁81-99。
  10. 〈從奧古斯丁的生命看修士、學者與牧者的結合〉。教會關係部編。《十五成長路 -- 見證分享集》。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2002,頁30-33。
  11. 〈侯活士的德性倫理〉。賴品超編。《基督宗教及儒家對談生命與倫理》。香港: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2,頁157-175。
  12. 〈靜思己過〉。《時代論壇》編輯部。《琤鳴 -- 基督徒百人文集》。香港:基督教時代論壇有限公司,2002年,頁114-116。
  13. 〈從莫特曼的聖靈論看神的內蘊性〉。鄧紹光編。《聖靈:華人宗教及文化處境下的反思》。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2,頁57-74。
  14. 〈教會社關神學的反思〉。關啟文、洪子雲編。《愛與慾:基督教性神學初探》。香港:基道出版社,2003年,頁189-193。
  15. 〈從救恩秩序觀念詮釋路德及加爾文的稱義及成聖觀〉。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07-125。
  16. 〈對蔡少琪老師回應的澄清〉。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41-150。
  17. 〈加爾文的「與基督聯合」靈修神學〉。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51-168。
  18. 〈生命的侍奉〉。FES編輯組。《願你們平安》。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3年,頁80-82。
  19. 〈神學訓練與人生重整〉。江大惠編。《崇基神學四十年:1963-200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2003年,頁308-309。
  20. 〈普世教會學〉。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下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3年,頁503-529。
  21. 〈誰是真正被忽略的弱勢群體〉。張慕皚、蕭壽華、徐濟時等編。《壁壘分明—基督徒的信仰立場》。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年,頁14-20。
  22. 〈莫特曼神學建構的方法〉。曾慶豹、曾念粵編。《莫爾特曼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頁17-41。
  23. 〈婚姻神學的救贖意義的失落與重建〉。李耀全編。《性與靈性》。香港:建道神學院,2004年,頁91-107。
  24. 〈回應「靈修歷史中貞潔與聖潔的追求---一個神學評估和建議」〉。李耀全編。《性與靈性》。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4年,頁89-90。 
  25. 〈懷念沈宣仁教授〉。《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2期2005年春,頁276-277。
  26. 〈真實的自我〉。李耀全編。《真我/假我---為真實靈性更新而設的論壇》。香港:天道書樓,2005年,頁7-16。
  27. 〈與李耀全博士對談「真實的自我」〉。李耀全編。《真我/假我---為真實靈性更新而設的論壇》。香港: 天道書樓,2005年,頁17-28。
  28. 〈神學教育界回應(一)〉。司徒永富等著。《笑傲職場》。香港: 天道書樓,2005年,頁104-112。
  29. 〈從神學角度看聖樂〉。譚靜芝編。《聖樂文萃--聖樂教育與敬拜更新》。香港:建道神學院,2005年,頁26-29。
  30. 〈Dawn, Marva J.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譚靜芝編。《聖樂文萃--聖樂教育與敬拜更新》。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5年,頁194-198。
  31. 〈三位一體信仰是從聖經而來的真理〉。《真假門徒•正異福音 --從個案研究剖析解(異端•極端) 教派活動》。香港: 新興宗教關注小組,2007,9-13。
  32. 〈基督教工作神學對社會和諧的貢獻〉。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0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154-181。
  33.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對漢語倫理學的啟示〉(2007年卷6號1)。許志偉編。《基督教思想評論》。北京: 世紀出版集團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97-110。
  34. 〈回應: 對洛桑職場事工文件的回應〉。     Timothy Liu等編。《青蛙與蜥蜴--市場牧養事工的反思》。香港: 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8年,頁85-95。
  35. 〈聖經與神學進路〉。譚靜芝編。《神是我們的神:聖樂與牧養發現之旅》。香港:建道神學院,2008年,頁42-49。
  36. 〈施萊爾馬赫論虔敬---對啟蒙運動的一種神學回應〉。趙林、鄧守誠編。《啟蒙與世俗化: 東西方現代化歷程》。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77-193。
  37. 〈基督徒對文化的承擔與責任〉。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73-84。
  38. 〈基督徒對知識產權的維護與見證〉。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85-93。
  39. 〈職場召命與教會觀念〉。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123-131。
  40. 〈三位一體信仰是從聖經而來的真理〉。黃德光等編。《變質之路》。香港:新興宗教關注小組, ,2009年,頁100-108。
  41. 〈羅馬書〉。鄺炳釗等著。《渴想救贖》。香港: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2009年,頁115-137。
  42. 〈學人牧者的理想與學術研究在神學教育上的角色〉。郭偉聯編。《事奉生命的建造:建道神學院110周年院慶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9年,頁244-267。
  43. 〈自由主義神學轉型下巴特的神學知識論〉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2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頁53-68。
  44. 〈對何光滬教授的兩篇文章的響應“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及“漢語神學的方法與進路”〉。李秋零、楊熙楠主編。《現代性、傳統變遷與漢語神學(上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66-178。
  45. 〈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反思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3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頁171-204。
  46. 〈對下一代歐洲華人教會的願景〉。鄧志明等編。《神恩澤僑胞,福音遍全歐》。香港:宣道出版社,2010,頁61-62。
  47. 〈疾病、罪與身體心靈醫治的關係〉廖炳堂編。《醫治神學的反思--身心醫治及教會實踐》。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1年,頁287-317。
  48. 〈「因信而知」與「因知而信」神學方法的結合: 潘能伯格與雲格爾對話的反思〉。楊熙楠、林子淳、高莘等編。《傳承與發展---第四屆漢語基督教研究圓桌會議論文集》。香港:道風書社,2012年,頁255-276。
  49. 〈多瑪斯˙奧頓的靈修神學資源〉。靈根自植編委會。《靈性的光輝》。香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2012年,頁12-20。
  50. 〈甘心作無名的傳道者〉。李巧玲等編。《同行十架路---宣道會宣德堂十周年見證集》。香港:宣道會宣德堂,2012年,頁228-230。
  51. 〈中譯本導言: 如何肯定上帝的真實?〉。潘能伯格著、李秋零譯。《系統神學(卷一)》。香港: 道風書社,2013年,頁xv-xxxviii。
  52. 〈基督教倫理的社會責任〉。《社會企業信仰實踐與反思》。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3年,頁165-175。
  53. 〈當傳統聖詩/聖樂與神學互相擁抱時〉。《香港聖詩會成立十周年感恩頌唱會》。香港: 香港聖詩會,頁46-51。
  54. 〈聖靈的教會觀與聖靈充滿〉。廖炳堂、黃漢輝主編。《聖靈與教會---福音信仰和五旬宗的對話》(香港: 建道神學院與神召神學院,2014年) ,頁121-151。
  55. 〈馬丁路德如何處理人的內心衝突呢?〉。黃玉明、李文耀、高銘謙主編。《衝突與和諧---神學、聖經及實踐的反省》。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4年,頁13-44。
  56. 〈扶貧〉。莊祖鯤主編。《家事、國事、天下事---中華縱橫談選輯》。香港:中華縱橫談,2015年,頁150-171。
  57. 〈與佛教學者對話〉。陳國權、周兆真主編。《李景雄博士八十五華誕賀壽論文集》(香港: 信義宗神學院,2014年) ,頁273-286。
  58. 〈反思當代舊約神學觀念對職場神學的影響〉。林日峰主編。《廿一世紀華人教會的神學教育與神學課題》。雪蘭莪: 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2014年,頁64-79。
  59. 〈從神學角度看婚姻〉。吳慧華編: «婚姻「大事」廿一世紀香港人的婚姻觀 »。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6年,頁23-28。
  60. 〈和站在矛盾對立社會中信徒的答問〉。馮兆成等著: «廢掉冤仇尋求和睦---天國子民復和信仰踐行 »。香港:突破出版社,2016年,頁97-107。
  61. 〈從神學角度看教牧如何回應同性戀議題〉。滕張佳音主編: «同與不同:同性議題的信仰省思 »。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年,頁51-81。
  62. 〈回應時代的神學教育〉。李文耀主編: «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2016 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年,頁148-167。
  63. 〈中譯本導言〉。潘能博格著、李秋零譯。《系統神學(卷二)》。香港:道風書社,2017年,頁xv-xxix。
  64. 〈婚姻:神學與倫理---馬丁路德作為例子〉。麥耀光、黃天逸合編。《當代婚姻關係的透視與重尋》。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8年,頁32-48。
  65. 〈讓教會從成為教會〉。張雲開、陳志衡主編。《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文集》。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8年,頁281-296。

 

英文書籍及期刊文章

  1. “The Christological Doctrine of Reconciliation of Karl Barth and the Dialogue with the Self-Cultivation of Wang Yang-ming”, in: Ching Feng 41 (1998) 1, 83-114.
  2. “The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God as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A Response to Liu Shu-hsi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e Transcendence of God”, in Ching Feng 42 (1999) 1/2, 35-57.
  3. “Mission in Dialogue: A Response to Dr. Gianni Criveller’s Article “Preliminary and Scattered Observations on Chinese Intellectual Christians and the Development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Tak-ho Lam ed. Protestant  Chu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 Did It Happen and Where Is It Leading?”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China Study Series Vol.5 . Hong Kong: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2003, 153-158.
  4. “Moltmann’s Method of Theological Construction”, Moltmann Jürgen & Tseng, Thomas eds. Sino-Theology and the Thinking of Jürgen Moltmann.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04, 1-24.
  5. “A Response to He Guanghu’s ‘The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Sino-Christian theology’and ‘The Methodology of and Approaches to Sino-Christian theology’ ”, in Huilin Yang & Daniel H.N.Yeung eds. 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 Press, 2006, 133-149.
  6. “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 Ethics from a Chinese Christian Perspective”, Societas Ethica ed. Political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Jahresbericht?Annual 2006. Erlangen: Societas Ethica, 2007, 59-68.
  7.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A Chinese Christian Critique of the Global Ethic Project”, Stefan Heuser & Hans G. Ulrich eds., Political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as Ethica, Oxford 2006. Berlin: LIT Verlag, 2007, 392-399.
  8. “Thomas Aquinas’s Virtue Ethic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Sino-Theological Ethics”, Jian Dao 27 (2007), 117-136。
  9.  “Schleiermacher on Piety”, Jian Dao 27 (2007), 137-167。
  10. “A Reflection on Wolfhart Pannenberg’s Change of Focus in Christology”, Jian Dao 28 (2007), 33-48。
  11. “How Recent Scholars Re-interpret Luther?”, Theology & Life  35(2012), 365-397.


中文期刊文章

  1.  〈香港神學研討會:巴特神學的再思後記〉。《神學與生活》 22 (1999),175-179。
  2.  〈世界信義宗聯會1988年宣教文獻對21世紀華人宣教神學的啟迪〉。《神學與生活》23 (2000), 277-295。
  3.  〈廿一世紀宗教神學的建構:對卡加.平諾克的福音派宗教神學的回應〉。《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29 (2000) 7,37-62。
  4. 〈神學典範轉移的一些神學反省〉。《中宣文集》 創刊號 2001年2月,113-127。
  5. 〈我的兩個研究項目〉。《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2001年7月號第25期,7-8。
  6.  〈當代五旬宗聖靈論評析〉。《山道期刊》 4 (2001)1,57-71。
  7. 〈基督教的「內在與超越」神觀 -- 對劉述先「純粹超越神觀」的回應〉。《建道學刊》 16 (2001),83-97。
  8. 〈莫特曼的聖靈基督論與《易經》生生不息的道〉。《建道學刊》 15 (2001),125-144。
  9. 〈基督徒的屬靈操練〉。《建道神學院教牧期刊》 2001年11月第12期,頁153-160。
  10. 〈宣教對話 -- 對有關「文化基督徒」論文之回應〉。林德皓編。《中國基督教教會發展 -- 原因與路向》。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1,111-115。
  11. 〈從莫特曼的聖靈論看神的內蘊性〉。《建道學刊》 17 (2002),173-189。
  12. 〈孔漢思的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27期 2002年3月,1-4。
  13. 〈回應時代的靈命培育〉。《教牧期刊》 13 (2002年5月),163-174。
  14. 〈信義宗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神學對話的成果〉。《神學與生活》 25 (2002),247-282。
  15. 〈莫特曼神學建構的方法〉。《建道學刊》 20 (2003),43-62。
  16. 〈對李平曄 「對中國宗教發展態勢的思考」的回應〉。《神學與生活》 26 (2003),31-33。
  17. 〈傳統式神學與處境化神學在宣教學的對話〉。《教牧期刊》 16 (2004年5月),169-181。
  18. 〈從神學角度看教牧事奉倫理---德行倫理的貢獻〉。《教牧期刊》 17 (2004年11月),37-53。
  19. 〈梁燕城「恩情神學」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 24 (2005),157-181。
  20. 〈對「漢語神學」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 26 (2006),169-191。
  21. 〈為被曲解的基督教的神觀申辯 --反駁劉述先的謬誤〉。《建道學刊》 29 (2008),141-174。
  22. 〈基督教工作神學對社會和諧的貢獻〉 《建道學刊》29 (2008),109-140。
  23. 〈自由主義神學轉型下巴特的神學知識論〉 《建道學刊》31 (2009),105-124。
  24. 〈學人牧者的理想與學術研究在神學教育上的角色〉《建道學刊》32 (2009),71-97。
  25. 〈疾病、罪與身體心靈醫治的關係〉 《建道學刊》32 (2009),99-122。
  26. 〈另類的教會倫理如何成為公共倫理---《家暴條例》爭論的神學反省〉《建道學刊》33(2010),33-59。
  27. 〈約翰․加爾文的文化神學對廿一世紀多元宗教文化處境的啟迪〉《建道學刊》34(2010),93-120。
  28. 〈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反思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建道學刊》35(2011),65-95。
  29. 〈後形上學的神學言說: 雲格爾與巴爾塔撒的神學貢獻〉《建道學刊》35(2011),97-124。
  30. 〈潘霍華的教會神學作為公共神學的基礎〉《建道學刊》36(2011),25-69。
  31. 〈由文化神學發展為教會神學與靈修神學: 一種對巴爾塔撒的神學解讀〉《建道學刊》37(2012),1-27。
  32. 〈教會與「幸福城市」關係的神學反省〉《建道學刊》40(2013),83-108。
  33. 〈扶貧---基督教倫理反思〉《建道學刊》41(2014),299-324。
  34. 〈巴特政治倫理的不同面貌〉《建道學刊》42(2014),171-196。
  35. 〈後形上學的神學言說: 雲格爾與巴爾塔撒的神學貢獻〉《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13(2014) ,頁241-271。
  36. 〈馬丁•路德的經驗神學與教會神學〉《建道學刊》43(2015),73-99。
  37. 〈馬丁路德十架神學---從「悔罪」與「稱義」〉《神學與生活》39(2016),頁63-86。
  38. 〈路德對1525年德國「農民革命」的反應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48(2017),31-53。
  39. 〈莫特曼的希望神學與香港的政治處境〉《建道學刊》49(2018),53-77。
  40. 〈世界新格局帶來歐洲宣教的機遇〉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55期15(2019)1。
  41. 〈史提芬·史蒂佩克(Steven M. Studebaker)的五旬宗政治神學〉《建道學刊》52(2019),41-63。
  42.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建道學刊》58(2022)43-58


書評

  1. Liu, Herrick Ping-Tong.  Towards an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  A Practical-Theological Study of Richard Baxter’s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sciplin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Hong Kong: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2000, 《教牧期刊》11 (2001), 215-222.
  2. Moltmann, Jürgen.  Gott im Projekt der modernen Welt: Beitrage zur offenlichen Relevanz der Theologie.  Gutersloh: Chr. Kaiser/Gutersloher Verlagshous, 1997.  in Jian Dao 16 (2001), 180-186.
  3. 〈從神學角度看聖樂〉。《聖樂通訊》 38 (2001),1-2。
  4. 〈「宗教與道德之關係」學術研討會後記〉。《建道學刊》 17 (2002),216-221。
  5.  Wallace M. Alston Jr. ed. Theology in the Service of the Church, Essays in Honor of Thomas W. Gillespi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ns, 2000, in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26 (2002) 2, 190-192.
  6. Dawn, Marva J.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e Turn-of-the-Century Cultur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5. 《教牧期刊》 13 (2002年5月), 183-184。
  7. Johnson, Gary L., and R. Fowler White, eds.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Reformation?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 & R Publishing Co., 2001. 。《建道學刊》 18 (2002) 7,192-194。
  8. Dawn, Marva J.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9.   《聖樂通訊》 第39期 2002年度秋季, 3-4。
  9. Gaffin, Richard B. Jr. ed. The Shorter Writings of Geerhardus Vos.  Redemptive Histor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80, xxiii+571pp.《建道學刊》 19 (2003),121-122。
  10. Erickson, Millard J.  The Promise & Perils of Postmodernism: Truth or Consequences.  Downers Grove: Inter Varsity Press, 2001, +335pp. 《建道學刊》 19 (2003),123-124。
  11. 〈莫特曼與漢語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建道學刊》 19 (2003),150-153。
  12. 〈編者語〉。《建道學刊》 19 (2003),iii-iv。
  13. 〈編者語〉。《建道學刊》 20 (2003),頁vi-vii。
  14. 〈專題書評:三本關於衛斯理神學的著作〉。《建道學刊》 20 (2003),頁177-185。
  15.  Gunton, Colin E. Act and Being, Towards a Theology of the Divine Attributes.  London: SCM Press, 2002, ix + 162pp. 《建道學刊》 20 (2003),頁186-189。
  16. 〈宣教學與神學研討會後記〉。《建道學刊》 20 (2003),193-196。
  17. 〈編者語〉。《建道學刊》 21 (2004),頁v-x。
  18. 〈專題書評:三本關於托倫斯神學的書籍〉。《建道學刊》 21 (2004),頁177-188。
  19.  Tam, Ekman P.C. Christian Contemplation and Chinese Zen-Taoism: A Study of Thomas Merton’s Writing.  Hong Kong: Tao Fong Shan Christian Centre, 2002, 247 pp. 《建道學刊》 21 (2004),頁189-193。
  20. 〈編者語〉。《建道學刊》 22 (2004),頁v-vii。
  21. 〈編者語〉。《建道學刊》 23 (2005),頁v-vii。
  22. Gustafson, James M. An Examined Faith: The Grace of Self-Doub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4, 119pp. 《建道學刊》 23 (2005),頁181-183。
  23. 〈編者語〉。《建道學刊》 24 (2005),頁v-vi。
  24. Richardson, Kurt Anders. Reading Karl Barth: New Direc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4.266pp.《建道學刊》 24 (2005),頁183-186。
  25. 〈楊熙楠、雷保德編。《翻譯與吸納---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香港: 道風書社,2004年。共331頁。〉。《建道學刊》24 (2005),頁187-190。
  26. 〈曹偉彤著。《人性與德性--- -由重現實人性到重尋德性倫理》。香港: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年,頁177。〉。《建道學刊》 24 (2005),頁191。
  27. Wan, Enoch ed. Christian Witness in Pluralistic Contex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4, +273pp. 《環球宣教學期刊》2006年。
  28. 〈編者語〉。《建道學刊》 25 (2006),頁v-vii。
  29. Soloveitchik, Joseph B. The Emergence of Ethical Man. Jersey City, NJ: The Toras Horav Foundation, 2005.xxii+214pp.《建道學刊》 25 (2006),頁193-195。
  30. Joint Working Group betwee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Eighth Report(1999-2005). Geneva:WCC, 2005.viii+119. 《建道學刊》 25 (2006),頁196-197。
  31. 〈編者語〉。《建道學刊》 26 (2006),頁v-vii。
  32.  Jobling, J’annine. Feminis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ological Context: Restless Readings.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2002. 180pp. 《建道學刊》 26 (2006),頁195-197。
  33. 〈編者語〉。《建道學刊》 31 (2009),頁v-ix。

 

本院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詳情請了解本院的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