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傘上的小孩/Pian&吉

文︰Pian&吉

        在繁忙的都市裡,有一群不同膚色的小孩,終日流連於佐敦西貢街公園。就在2015年的某天,神引導火柴姐姐遇見這群小孩,開展了兒童露天主日學,跟他們坐在彩虹傘上分享聖經故事,漸漸地建立了西貢街公園事工。由接觸一群小孩,到走進一個又一個家庭,當中充滿著眼淚與掙扎,若不是神的同在,恐怕人的努力只是徒然。我們將透過以下三方面的體會(崇拜、探訪及主日學),分享在當中的點滴。

一、「崇拜有感」

        崇拜情景擴闊了我們對教會的理解,同時感受到牧養跨文化群體的困難。我們首次體驗一家人(筆者、太太和兒子)參與英語崇拜,感覺既新鮮,又富親切感。雖然每次由長洲到佐敦,路程十分遙遠,但是心裡是期待的。因為現場有很多小朋友和家長,令我們帶著只有8個月大的兒子在崇拜中吵吵鬧鬧,也沒有違和感。筆者又首次體驗以英語講道,感覺到英語的世界很陌生,難以用適當的字詞向小孩傳達信息。當筆者看見他們迷惘的眼神和積極地舉手答問題,這種矛盾的反應真的令人哭笑不得。不過,最令人深刻的,莫過於以下兩件事。第一,發生在崇拜後聚餐。筆者嘗試認識一個小朋友,但他的名字實在很長很難讀,筆者說了三次還是讀不準,他因此生氣地走開了,場面尷尬。第二,發生在崇拜前一天。筆者被告知警方將會在崇拜時上門捉犯,心裡有點忐忑。一方面要裝作鎮定,另一方面要提高警覺。可是,對於火柴姐姐卻是經歷著另一種失落,這努力栽培的生命卻又再次跌倒了。我們從中發現,這個群體在信仰上跌跌碰碰的不少,牧者的熱心少不免會被磨滅,真的需要常常定睛於神。

二、「探訪有感」

        探訪家庭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社區」,感受那狹窄的喘息空間。她們生活在一個80呎的空間,由媽媽獨力照顧三個小孩子,而爸爸卻不在。細聽下去,原來他們的爸爸有另外一個家庭,不常在他們當中,而經濟方面的支援也很少,需要向機構申請。令人差異的,當中有個爸爸竟是基督徒,但有兩個家庭。原來在這些家庭,一夫多妻很普遍。探訪第一個家庭,那個媽媽表示長期難以入睡,因為擔心照顧不了三個孩子,自己又沒有經濟能力。更甚的是,她還有一個女兒住在醫院,患了腦癱。在分享過程中,她的眼淚不停地流下來。筆者作為父親,能夠想像到她照顧兒女的辛勞和擔憂,同時感受到她內心的空洞,需要神的同在和安慰。筆者又感嘆,可以為她做些什麼呢?如何牧養這個家庭呢?探訪第二個家庭,筆者感受到那個媽媽好關心孩子的學習。她又分享,每逢八月都要為孩子的書簿費擔心,因為家裡沒有錢,但基於難民身份又不能工作。窮途沒路之際,有些媽媽會挺而走險去工作籌書簿費,不幸的是被捉了,繼而要面對法律訴訟或遣返回國,傳道人經常到警署保釋她們。從兩次的探訪當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家庭背景複雜,傳道人的角色就像一個社工和心理輔導員,四圍為她們的需要張羅,牧養並不只是言教,更是身教。

三、「主日學有感」

        主日學增強了我們講故事的技巧,並感受到服侍小孩的喜樂。我們每逢周六下午會去西貢街公園參與露天兒童主日學。他們會玩遊戲、唱詩歌和說故事,最後是問答環節。看見他們在炎熱的天氣下都十分投入,實在難得。我們也被安排了一次說故事,原來要說好一個故事,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一方面是英文發音,第二方面是解釋一些重點字眼或內容,第三方面是控制秩序。自問英文能力不好,發覺好多故事的演繹都變得很生硬,我們不斷地望著繪本在讀故事,而不是說故事。賽後檢討後,火柴姐姐向我們分享了一些技巧,幫助我們更容易將故事變得更生動,筆者實在獲益良多,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總的而言,我們從崇拜、探訪和主日學更深入地體驗到跨文化群體的牧養模式,同時反思到事工若沒有神的同在,牧者的付出只是徒然。

 

本院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詳情請了解本院的私隱政策